共享充電寶“四分天下”的格局,即將被打破。
5月初,美團再次殺入共享充電寶領域引發關(guan) 注。隨後,美團方麵向《棱鏡》證實了這一消息。
美團告訴《棱鏡》,充電寶鋪設將不限於(yu) 餐飲商戶,也計劃拓展到其他“用戶需要的地方”,例如商場、交通樞紐和小賣店。事實上,美團在2020年1月就重新組建了充電寶部門,盡管受肺炎疫情影響,目前“已在全國100多個(ge) 城市運營”。
2017年11月,美團關(guan) 閉了實驗中的充電寶項目。彼時,美團聯合創始人、時任高級副總裁的王慧文在內(nei) 部信中表示,探索新業(ye) 務,要看是否符合美團 “讓大家吃得更好,活得更好”的企業(ye) 使命、行業(ye) 未來一段時候是否發生巨大變化、用戶和商家是否滿意現狀、未來市場規模,以及與(yu) 已有業(ye) 務關(guan) 係。
如今,美團重啟充電寶項目,說明要麽(me) 市場要麽(me) 美團,或者兩(liang) 者都發生了變化。
2017年上半年,共享充電寶因“共享經濟”標簽而爆紅,吸引大量資金注入。但僅(jin) 僅(jin) 半年之後,行業(ye) 跌入寒冬,大量公司倒閉。
很多人沒想到的是,兩(liang) 年過去,一個(ge) 被視為(wei) “笑話”的行業(ye) “複蘇”了:小電、怪獸(shou) 、街電、來電四家公司分庭抗禮,並在2018年下半年後陸續宣布盈利,為(wei) 了活得更好,他們(men) 甚至一起“默契”提價(jia) 。
巨頭入局,不免讓原有玩家心生緊張,特別是有報道稱美團將把充電寶使用與(yu) 餐飲商戶在美團應用上的排名掛鉤,但美團急忙否認,稱二者“完全無關(guan) ”。
更重要的是,盡管“盈利”,但投資人預測,當增量競爭(zheng) 變為(wei) 存量競爭(zheng) 後,膠著多時的市場讓“未來大家都可能活得更差”。
美團卷土重來,或將為(wei) 共享充電寶市場帶來變數。
衝(chong) 動的2017:從(cong) 企業(ye) 到投資人
充電寶銷售商“安克”可能沒有想到,2016年初在湖南長沙一場效果平平的商業(ye) 實驗,竟是隨後幾年“共享充電寶”風潮的開端。
那時,安克的內(nei) 部創業(ye) 項目“街電”,把不到50個(ge) 裝有充電寶的機櫃,投放到長沙的各大商場。一個(ge) 小型機櫃裝有6個(ge) 或者12個(ge) 滿電的充電寶,供付費借用。
圖片
這一模式看起來不錯:取用方便,價(jia) 格不高,人們(men) 出門無需再帶充電寶。然而,街電所設想“一呼百應,很多人用”的盛況卻並未發生。
張希曾在街電的長沙運營團隊工作,他分析,安克長於(yu) 硬件,但缺乏運營經驗。幾年後,大浪淘沙剩下的幾家充電寶公司都認同,精細運營是幹好這行的關(guan) 鍵。
好在“共享經濟”浪潮很快來襲,共享出行、共享單車已然爆紅。被貼上“共享充電寶”標簽的充電寶租賃業(ye) ,也吸引到更多目光。
經曆當時共享經濟盛況的風險投資人趙孟向《棱鏡》回憶,他見到大把創業(ye) 者,手裏僅(jin) 握著商業(ye) 計劃書(shu) ,就試圖融資——當中的幸運兒(er) 的確拿到了錢。而趙孟本人則在比較了部分已經運營中的充電寶公司的收益數據後,最終選擇了一家,擲下千金,投資入股。
比趙孟更大手筆的還有聚美優(you) 品創始人陳歐。2017年5月,聚美斥資3億(yi) 元人民幣,一次性從(cong) 安克手中收購街電60%股份。街電估值一舉(ju) 達到7300萬(wan) 美元。
當時,話題人物王思聰明確表態看空共享充電寶,不惜說出“能成我吃翔”的狠話。陳歐則在微博隔空回應,“做不成可以做公益”,借王思聰之勢,宣傳(chuan) 街電。
這一年,各式充電寶項目琳琅滿目。今日市場上的其他幾家頭部企業(ye) ——怪獸(shou) 、小電、來電,都在2017年上半年宣布獲得融資。
趙孟其實對“共享”行業(ye) 沒有特殊偏好,他努力尋找的是那些“高頻”、“剛需”且“能與(yu) 線下移動支付結合”的創業(ye) 公司。
2016年,互聯網巨頭在移動支付領域火並,若被投公司能幫他們(men) “找到新的高頻移動支付場景”,則巨頭接盤後,投資機構可快速退出獲利。
然而,事與(yu) 願違。為(wei) 在激烈競爭(zheng) 中活下來,共享充電寶廠商都紛紛主動支持主流支付應用掃碼。巨頭不用再為(wei) 風險投資家們(men) 接盤, “收割”這一支付場景的流量已綽綽有餘(yu) 。
同時,在出行與(yu) 單車上“燒”掉不少錢後,投資人意識到,充電寶同樣白熱化的競爭(zheng) 壓低了利潤,企業(ye) 無法僅(jin) 靠業(ye) 務本身來盈利。於(yu) 是,他們(men) 不再追加投資,融資數量呈斷崖式下跌。
共享充電寶泡沫在2017年下半年隨即破裂。
2017年10月,總部位於(yu) 杭州的樂(le) 電宣布退還用戶押金,回收設備,停止運營——媒體(ti) 稱之為(wei) 第一家退出的企業(ye) 。
而有更多企業(ye) 悄無聲息地結束了短暫的“充電寶之旅”,包括美團。
風險投資人錢仲告訴《棱鏡》,有些公司那時手裏有點錢,怕錯過風口,“腦子一熱,不管條件成不成熟,都要試一把”。因此,快速試錯後關(guan) 停項目,也算及時止損。
缺少了資金,卻有了盈利和漲價(jia)
活下來的是少數。幾家資金實力雄厚的頭部企業(ye) ——小電、怪獸(shou) 、街電、來電一邊加緊鋪設商戶點位,拓展市場,另一邊不忘用“口水”和“官司”狙擊對手。
反轉在2018年到來。
2018年7月,小電創始人唐永波宣布實現盈利;而聚美財報也顯示,街電2018年經調整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(EBITDA)為(wei) 1.96億(yi) 元人民幣,EBITDA利潤率28.1%;2019年底,《21世紀經濟報道》援引消息人士稱,“怪獸(shou) 充電目前已走到盈利階段”。
移動數據平台TrustData顯示,2019年上半年,街電、小電和怪獸(shou) 市場份額居前三,均超過四分之一。
參與(yu) 者少了,但市場依舊還在。
易觀報告稱,2019年中國共享充電寶行業(ye) 交易規模達到79.1億(yi) 元,TrustData的數據顯示,共享充電寶用戶規模2018年約14億(yi) 人次,而2019年小幅上揚,接近15億(yi) 人次。
艾瑞谘詢認為(wei) ,充電寶是剛需,保證了現金流入,而產(chan) 品成本低,損耗及維護費用也低。另一方麵,廠商逐漸改變激進擴張時的粗放經營模式。例如,用精細的充電寶投放(如“人工補寶還寶”)提升用戶體(ti) 驗;更加強調點位的營收而非覆蓋,並通過捆綁代理商利益,提升管理效率。
怪獸(shou) 2018年的一份融資計劃書(shu) 可做成本參考:當年11月“直營機櫃單寶”模型顯示,日均租賃收入中,門店分潤23%,占比最高;商務拓展與(yu) 銷售部門人工次之,占20%;設備折舊占16%——剩餘(yu) 31%為(wei) 毛利。
到了2019年夏末,共享充電寶行業(ye) 集體(ti) 迎來一場漲價(jia) 。消費者發現,從(cong) 前每小時1元的價(jia) 格很難再找到,普遍漲到2-3元;在類似酒吧等熱門點位,也有每小時15元的情況。以北京為(wei) 例,《棱鏡》在二環內(nei) 著名美食街“簋街”餐廳調研發現,美團與(yu) 街電每半小時收費1.5元,怪獸(shou) 每小時2元;每天20-30元封頂。
一家頭部充電寶廠商的工作人員孫淑告訴《棱鏡》,熱門點位、強勢商戶要求提高入場費、分成比例和價(jia) 格。對於(yu) 前兩(liang) 者,討價(jia) 還價(jia) 後,廠商往往選擇接受;而對於(yu) 漲價(jia) ,則大概率是“順水推舟”。
他解釋,若不提高商戶入場費或分成比例,強勢點位就可能被對手撬走;唯有提高價(jia) 格才能抵消成本上漲,“多分些錢大家都願意。”
街電高管鄭角告訴《棱鏡》,各家“默契”漲價(jia) 的主要原因,是現在共享充電寶企業(ye) 缺乏投資機構資金支持,主要依靠自有資金滾動。因此,盈利比降價(jia) 搶奪用戶更為(wei) 重要。
怪獸(shou) 內(nei) 部人士李季和小電內(nei) 部人士周宮都向《棱鏡》表示,如今共享充電寶行業(ye) 增長空間依舊巨大,特別是在廣大下沉市場。鄭角則補充說,即便點位沒有增長,充電寶提價(jia) 同樣擴大了市場。
《棱鏡》在簋街一家烤魚店看到,店內(nei) 擺放了街電、美團和來電三家的充電寶。不過,受疫情影響,簋街客流減少,店主稱,“哪個(ge) 都沒什麽(me) 人用,一天一次兩(liang) 次,也不指望能掙錢”。隔壁小龍蝦店生意紅火,僅(jin) 擺放了怪獸(shou) 的充電寶,工作人員說,“擺了好幾個(ge) 月,用得人挺多”。
街電首席執行官萬(wan) 裏告訴《棱鏡》,即便疫情肆虐,街電依然完成“幾百萬(wan) 的新增活躍用戶”。萬(wan) 裏特別強調,街電在四月實現正向現金流,“有足夠的安全邊際”——這一指標超出此前行業(ye) 預期。
萬(wan) 裏透露,目前充電寶行業(ye) 日訂單約800萬(wan) 單。按此計算,剔除前受疫情影響的四個(ge) 月,2020年行業(ye) 規模或超過19億(yi) 單。
存量競爭(zheng) 時代:融資難,整合更難
也有業(ye) 內(nei) 人士對“快速恢複”的行業(ye) 訂單數據不屑一顧,“有這麽(me) 多嗎?扯。”另外他提醒,需要擠掉訂單總數中免費訂單的“水分”:多數廠商對會(hui) 員免費,這些訂單既不帶來收入,也不會(hui) 與(yu) 商家分成。
投資人趙孟如今也很謹慎:充電寶現在隻能靠租金掙錢,無法承載“更大想象力”。
這意味著,行業(ye) 規模受限,不可能一直處在增量增長中。一旦點位數、訂單量等關(guan) 鍵指標增長放緩,玩家們(men) 就會(hui) 更多地從(cong) 對手處搶奪資源,“進入存量競爭(zheng) ”。
李季和鄭角也告訴《棱鏡》,沒有投資機構願意再向哪一個(ge) 玩家支持“彈藥”。同時,由於(yu) 廠商盈利後要求更高的估值,也致使融資難度上升。
街電的案例就是說明。街電母公司聚美優(you) 品2020年4月從(cong) 紐交所退市時,投資銀行華利安(Houlihan Lokey)受聚美董事會(hui) 所設立獨立委員會(hui) 之托,出具財務谘詢報告。報告發布於(yu) 2020年2月下旬,指聚美“無法為(wei) 街電的運營充分融資,導致預期增長受限”。
報告稱,聚美在2019年曾與(yu) 5家投行討論,聯絡26家潛在投資機構的管理層,但無法從(cong) 第三方獲得融資以支撐業(ye) 務,也無法讓街電獨立上市。
聚美最近一次購買(mai) 街電股權是在2019年6月,那時街電估值1.16億(yi) 美元。交易後,聚美持有街電超過九成的股份。
存量競爭(zheng) 下,街電前景不妙:綜合考慮資金需求、融資缺乏和競爭(zheng) 壓力,聚美預期“街電短期內(nei) 無法盈利,也無法實現正向的現金流”。街電的經調整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(EBITDA)自2018年達到近兩(liang) 億(yi) 元人民幣峰值後,隨即一路下滑。這一反映企業(ye) 經營現金流的關(guan) 鍵指標,預計2021年降至5140萬(wan) 元後,開始連續呈現負值。
因此,各家充電寶廠商都開始重視起精細運營,但並不容易。
按照幾大廠商內(nei) 部人士的說法,點位鋪設初期難度低,容易拿到流水多、利潤高的優(you) 質點位;但競爭(zheng) 逐漸激烈後,若幫助拓展點位的代理商還是“主要拿開戶費”,而非收入分成,這就容易驅使代理商去拓展“土產(chan) 店、五金店這種容易進駐,但沒什麽(me) 流量的點位”。
某充電寶企業(ye) 前高管說,這是業(ye) 內(nei) 常態,各家管理層很難說不知情,但礙於(yu) 投資方要求攻城略地的壓力,“管理層也得拿出好看的數據”。他說,這種做法考驗管理層“在數據中摻水”的拿捏尺度,“不算造假,但玩過了最終是公司吃虧(kui) ”。
融資難,整合更難。
“誰也沒法吃掉誰,就這麽(me) 膠著。”來自小電的周宮說,對於(yu) 四分天下的怪獸(shou) 、小電、街電以及來電來說,即便哪家有並購意願,高企的整合成本也足以將其嚇退。例如,廠商間充電寶無法互通,商戶可能坐地漲價(jia) 要求重簽合同,還給對手製造了挖角機會(hui) 。
趙孟告訴《棱鏡》,此前有投資者試圖整合現有玩家,但受限於(yu) 價(jia) 格,談判進展艱難。一家頭部公司高管稱,業(ye) 內(nei) 同樣討論過整合的可能性:要考慮的,“除了錢,還有背後投資人的想法,以及創業(ye) 者在桌上的位次,這些都非常現實”。
“大部分玩家都掙錢了,一時半會(hui) 兒(er) 不會(hui) 死,都不願讓步。”趙孟說。
攪局者美團意欲何為(wei) ?
這個(ge) 節點上,美團殺了進來。
“來就來吧,倒不用擔心美團短時間內(nei) 會(hui) 幹掉成熟的幾家。”怪獸(shou) 內(nei) 部人士李季分析,美團當下入局,一方麵是為(wei) 了要利用線下流量,另一方麵,是看到“路子跑通,做充電寶虧(kui) 不死”。
李季說,現有共享充電寶頭部企業(ye) 都在向互聯網巨頭導流,即便巨頭一家都不投,也能坐享流量紅利。“但美團不一樣,如果不自己做,充電寶的流量就與(yu) 它無關(guan) 。”
九合創投投資總監許妙成向《棱鏡》分析,美團擁有巨量餐飲用戶,“拓展到充電寶行業(ye) ,並沒有跨出自身能力範疇”。
2019年第四季度,以共享單車為(wei) 主的美團創新業(ye) 務營收為(wei) 約61億(yi) 元人民幣,約占所有營收的二成。艾瑞谘詢估計2019年充電寶交易規模約80億(yi) ,“要是能增加一個(ge) 穩賺不賠的創新業(ye) 務,美團沒必要拒絕”。
有共享充電寶公司高管告訴《棱鏡》,所在公司餐飲商戶的收入至多三成,即便美團都搶走,他還有“70%的縱深”,避免過分被動。
他同時表示,盡管流量對美團很重要,但租借充電寶形成的個(ge) 人交易數據,對美團更具戰略意義(yi) 。
接近街電的人士就告訴《棱鏡》,阿裏也曾“差點投資街電”,但最後因故放棄。行業(ye) 人士認為(wei) ,美團入局,或將引發阿裏迅速動作。
因此,投資者依舊擔憂市場變局。一個(ge) 例子是,前述充電寶廠商高管告訴《棱鏡》,2019年傳(chuan) 聞美團將重啟充電寶項目後,馬上影響到某頭部廠商已經談妥的融資。
此外,另有不願透露姓名的高管提到,2019年下半年與(yu) 2020年初,在決(jue) 定重啟充電寶業(ye) 務前後,美團亦與(yu) 業(ye) 內(nei) 幾家公司溝通過並購事宜——了解產(chan) 業(ye) 鏈條,獲取運營數據,並溝通價(jia) 格。
若美團此舉(ju) 不是“借並購之名,行刺探軍(jun) 情之實”,那或許反映出對充電寶業(ye) 務是自建或是收購,美團還有搖擺。
趙孟考慮的是,對美團來說,如果並購的成本低於(yu) 自建,那正是把他手中第二梯隊企業(ye) 的股權快速變現的好機會(hui) 。畢竟目前的局勢繼續下去,手裏的資產(chan) 可能縮水。
但美團願意開出什麽(me) 價(jia) 碼?
前述充電寶公司高管分析認為(wei) ,很難出高價(jia) 。原因在於(yu) ,第一,地推是美團強項(某頭部充電寶公司高管團隊主要出自美團即是明證),花高價(jia) “外包”自己擅長的工作,說不過去;第二,美團將生活服務視為(wei) 自家腹地,不願意在自己熟悉的領域付更多的錢。
“交易是否發生,主要考慮一個(ge) 問題:價(jia) 格。”趙孟說。
(文中趙孟、錢仲、孫淑、李季、周宮、鄭角均為(wei) 化名)